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多介质协同治理、多学科领域人才相互激发。2018年12月1日上午,“2018年浙江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生态文明创新研究”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生环大楼B座112报告厅正式召开。
开幕式由环境与资源学院胡宝兰副院长主持,研究生培养处江全元处长及环资学院陈宝梁院长先后致辞。
江全元处长简要介绍了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历史沿革,对于环资学院往年的承办工作表示了高度肯定,最后殷切寄语各参会人员互促互进,祝愿大家在此收获美好时光。
陈宝梁院长指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趋向于多介质多区域协同治理、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同时,致辞也介绍了环资学院的基本概况及人才培养理念,希望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能进一步拓展博士生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创新思维。
两段致辞之后,在与会人员热烈的掌声中,开幕式圆满结束。
开幕式后,四位特邀嘉宾进行了具有引领性的大会报告。
同济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教授首先发表了对于环境学科发展的个人见解,认为环境学科发展应以环境问题为导向,随后围绕“市政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机制识别与新机制开发”展开了精彩报告。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市政污泥的特性及主要污泥处置技术,重点讨论了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瓶颈、应用状况及发展方向,集中介绍了课题组在污水污泥资源化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爱杰研究员发表了题为“电刺激强化消减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抗菌剂类化合物的生态风险”的报告。报告概述了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抗菌剂及抗生素的生态风险,指出预处理及生物处理阶段的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研究表明,紫外光解技术是一种良好的预处理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阶段,电刺激能有效强化抗生素和抗菌剂的生物消减作用。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潘丙才教授以“环境纳米复合材料的构建、规模化应用及纳米限域特性”为题作出了精彩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环境纳米复合材料的固定化问题及解决手段,展示了课题组规模化生产的工程应用实例。在纳米限域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由此展开进一步研究,成果丰硕,表明了纳米限域对于纳米复合材料性能提高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污水处理工程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过程研究所所长林道辉教授同样关心环境纳米材料,阐述了“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报告主要介绍了水和土壤中多种溶解性有机质和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主要涉及溶解性有机质存在形态的改变及纳米颗粒悬浮状态的改变。此外,课题组还研究了纳米颗粒对细胞等生命体的毒性效应,旨在为未来开发安全、稳定、高效的纳米颗粒材料奠定基础。
四场精彩报告令人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学术报告会在三个分会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近50位博士生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并与观众进行了专业的学术交流,气氛热烈。
同时,38份墙在农生环大楼B座一楼展出。
最后,闭幕式由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胡宝兰教授主持。
首先是表彰环节。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李森教授和云南大学的张国盛教授为获得“最佳墙报奖“的徐向前等十位同学颁奖。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丛燕青教授和浙江大学环资学院副院长陈丁江教授为获得“研究生口头报告“二等奖的王望龙等十二位同学颁奖。
由浙江大学环资学院陈宝梁院长为获得“研究生口头报告“一等奖的章�等六位同学颁奖。
颁奖环节结束后,浙江大学环资学院副院长陈丁江教授为大会闭幕式致总结辞。
陈丁江教授总结道,本次论坛以国内环境领域四位顶级专家的学术报告为开头,设置三个分会场,分别从水污染处理及防治技术、环境毒理与功能材料、大气土壤固废微生物三个方面入手,一共有四十七位博士做了精彩的口头报告,四十六位同学做了板报展示。本次论坛依托浙江大学所牵头成立的长江经济带创新联盟,发挥了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今后会继续加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研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最后,2018年浙江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生态文明创新研究”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