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功在当下,绿水青山利在千秋 ——记上城区、拱墅区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调研情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7-28浏览次数:96

     2019727日上午,为了解杭州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并对现行示范小区评价标准进行检验与思考,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赴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西湖区等街道“社区垃圾分类资源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始了第二天的征程。他们分为两班人马分别走访了上城区和拱墅区的部分社区并展开调研。

负责上城区调研的两位同学首先来到紫阳街道建成较新、档次较高且采取封闭式管理的新绿园小区。他们发现各单元楼下并未设有专门的分类垃圾桶,询问小区内的保洁人员后得知,居民把垃圾放在每层楼下,再由保洁人员统一回收并二次分类。小区的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站点设置在地下室中,定时进行投放与清运,避免垃圾异味影响住户的正常生活。在垃圾分类工作的分配方面,小区物业主要承担设施的费用,社区的相关负责人会定期巡查并进行宣传在走访过程中,分队成员也发现虽然小区内各方面的环境都很优美,但附近马路边设置的垃圾桶存在满溢现象,且有保洁人员反映该小区的居民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新绿园小区周边满溢的垃圾桶 摄影:吴科轩)

小营街道大学路社区的江新苑小区是一个面积较小的封闭式小区,是杭州市开设较早的一批垃圾分类试验田之一。在有幸采访了几位住户和物业负责人后,两位同学了解到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年,居民分类意识较强。小区内设置了一处智能垃圾箱和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集中点,由第三方服务公司定期清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成果,分队成员对垃圾桶进行了开盖检查,发现住户垃圾分类正确率很高,小区内的易腐垃圾由专门的易腐垃圾袋装填,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分类正确率达到100%

江新苑小区内的智能垃圾箱和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集中点 摄影:莫洁菲)

位于拱墅区的两位同学则首先来到了一个较为老旧的开放式小区——李家桥社区的和睦院。在调研中他们发现每幢单元楼下均设置了垃圾桶组小区内有一处统一的分类垃圾桶堆放点,且可回收垃圾也有专门的投放点。咨询负责人得知,小区垃圾分类主要由社区相关负责人管理,物业公司分派人手协助清运,整体采取桶长制的管理方式,宣传方式多样,但住户垃圾分类意识一般,分类正确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和睦院分类垃圾堆放点 摄影:王潞滨)

夹城巷的左家新村是一个开放式的以老年居民为主的小区。小区中每幢单元楼设置了一个垃圾桶组,易腐垃圾专门的易腐垃圾袋装填,保洁员定时拖运,部分垃圾则由第三方清运。但分队成员也发现,小区未设置有害垃圾桶,少部分垃圾桶存在满溢、异味、垃圾混合等现象,住户垃圾分类意识较,垃圾分类正确率亟待提高。

左家新村内随意堆放的装修垃圾 摄影:王潞滨)

最后,两位同学来到了建成新、档次高、封闭式的蔡马人家小区。小区每幢单元楼下设置了一组大型固定式垃圾站,分类正确率高,较为整洁,有害垃圾与可回收垃圾均有细分且采用智能投放设备,第三方公司承担垃圾袋的提供、智能设备的投放。在调研和采访中,他们发现小区内会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常识的科普宣传,所以相比于其他两个小区,该小区住户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对工作的配合程度都很高。

蔡马人家内的固定式垃圾站 摄影:徐佳琦)

(社会实践小分队合照 摄影:尹筱思)

尽管烈日炎炎,但相比于社会实践开展之前查阅资料时的纸上谈兵,小分队的同学们在调研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实际考察的重要性,在现行的评价标准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中发了评价的重点、分类正确率的评判以及宣传方式的认定存在一系列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些收获进一步激发了成员们参与垃圾分类调研、贡献科研力量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