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 两山 ”发展指数评价体系

发布者:朱琦发布时间:2019-03-27浏览次数:2307

20058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标定了“两山”发展理念的起点,掀起了一场政绩观变革的巨大波澜。

“两山”发展理念切中了发展中的深层问题,深刻阐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如何评估“两山”建设及转化效果,迫切需要将“两山”发展理念进一步细化,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大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为此,践行“两山”发展理念,推进“两山”发展理念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及其具体落地实践,需要“两山”发展指数的引领和支撑。

“两山”发展指数是落实“两山”发展理念的行动诠释

“两山”发展指数是针对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的指标体系,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对“两山”建设和转化具有指导意义。该指标体系以节约自然资源、合理空间格局、优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原则,以环境质量底线,生态环境红线,资源利用上线作为基本的指标要素,明确了生态环境、特色经济、民生发展和保障体系四大内容,选取了易采集的、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构建了一套与时俱进的“两山”发展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考核各地“两山”发展水平,可为“两山”发展进行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考核。

“两山”生态价值观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生产,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落实和发展“两山”发展理念,需要政府部门对绿水青山体现在哪、金山银山体现在哪、绿水青山如何成就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原因在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这“两山”之间可能会有冲突,这就要壮士断腕、下定决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地方要发展,不能为了保护绿水青山而不发展,二者应该相容,所以“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优势会转化成生态经济的优势,会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例如:安吉利用其竹业、茶产业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让当地居民在享受其带来的绿色美好环境的同时感受到生活更富足、更幸福,从而促进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保护,让“两山”理念成为一种自发的区域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地和谐共生。

“两山”发展指数有助于“两山”发展理念转化具体落地

“两山”发展指数可以统筹生态环境承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相融性。“两山”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不唯GDP论发展。因此,需要一套更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评价社会的发展程度,分析发展不同阶段的“两山”实践和转化程度,明确今后“两山”建设的方向。

首先,评价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例如:浙江省宁海县通过合理空间布局、多元化生态保护、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创新联动监管,促进产业生态协调的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高端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道路,也逐步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其次,“两山”发展理念转化需要优质的生态产品发展,其直接的生态产品就是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良好的环境。我们的环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是有限供给的、有价的产品,是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在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丽水市,以“生态+”带动“旅游+”“文化+”“农耕+”,成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强市,形成了以小有名气的“丽水山耕”等精品生态农产品品牌。同时“两山”发展理念也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方式,体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相融性。“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环境,文化也是一种“绿水青山”,乡愁是在“两山”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护和发扬的。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当地特有的生态环境,都可以转化为当地的发展路径,而这些特色的县域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当地生活、生态的保护。

可以说,“两山”发展指数作为一个转化的标杆,可指导探索一条着眼当前重点突破、着力长远全面推进的“两山”特色转化路径,也是走好绿水青山“养护”之路、“转化”之路、“共享”之路,同时为实现“两山”互促共进、“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互利、当前与长远互促共进提出了决策方向。

“两山”发展指数为生态建设及转化提供动态的量化评价体系

量化评价区域性“两山”发展程度。一方面,区域性进行“两山”建设,可以通过量化评价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短板,补齐短板以增强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发挥优势以扩大区域性“两山”发展特色。另一方面,通过量化评价可以衡量“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程度,判断两者之间是否达到了平衡转化,如果没有,其欠缺处应当如何改进。同时,通过对区域内发展的动态评估,考核劣势是否弥补、优势是否保持,以便于制定本区域后续的“两山”发展规划,确保“两山”建设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指导区域性“两山”发展方向。每个区域拥有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其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由其地理、历史、生态等多方面影响的,因此其“两山”发展方向也是因地制宜、独一无二的。“两山”发展不是简单、单一模式的发展,因此在“两山”发展指数中需要体现其相容性,既可以评价出不同自然禀赋下的区域发展方式,又可以通过评价发现区域内可挖掘的潜在“两山”发展因子,拓宽其发展路径,加深“绿水青山”的转化程度。除此之外,通过“两山”发展指数在全国的应用,可以梳理不同类型的区域的发展经验,包括共性经验和个性创新,对于“两山”发展的全国推广起到更充分的示范作用。同时,“两山”发展指数也为区域之间的对比评价、建设经验交流提供了一份评价准绳,一方面有利于区域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级单位对比评价区域生态发展建设,从宏观层面进一步加强调控。

链接

“两山”发展指数

为了全面、科学、直观的反映和评价县域“两山”建设和转化情况,作为县域“两山”发展的指导和参考,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通过对现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分析,以及对全国1892个县“两山”建设情况的充分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两山”建设和转化进行研究,提出了“两山”发展指数的概念。

2016年研究团队开始研究“两山”建设和转化指数,先后给国家发改委、原环保部做过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县指标体系、海岛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等,为“两山”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两山”实践和路径研究提供了依据。

“两山”发展指数是一个量化衡量各县域“两山”建设与发展的指标体系。其包含四部分:生态环境、特色经济、民生发展和保障体系,共21个指标。该指数以节约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原则,综合考量县域自然资源禀赋的增量及高位保持程度,探索一条普适全国县域的“两山”转化之路。

 

《学习时报》201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