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制备新型双壁高微孔比表面积铝基MOF材料及其痕量苯吸附

发布者:文平发布时间:2024-04-16浏览次数:10

通讯作者:杨坤教授

第一作者:胡来钢

痕量的苯蒸汽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双壁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具有独特的双壁结构性质,使得其对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表现出良好的痕量吸附性能, 例如:BUT-53(Co)BUT- 57(Co)BUT-58(Zn)。相比锌和钴金属离子,铝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并且毒性较低。此外,现报道的双壁MOFs材料的微孔比表面积较低,主要集中在849-1128m2/g,限制了其对苯的痕量吸附。因此,设计并合成具有高微孔比表面积的双壁铝基MOF材料用于痕量苯吸附是一种更好的策略。本工作合成一种新型铝基MOF材料ZJU-520(Al),其微孔比表面积高达2235m2/g,具有良好的化学/热稳定性,对痕量苯的吸附量高达5.98 mmol/g,并能从苯/环己烷混合气中有效分离出痕量的苯蒸汽,为新型低毒性和高效率的VOCs吸附材料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一)ZJU-520(Al)的结构特征

双壁ZJU-520(Al)AlO6簇的螺旋链和4,6-Di(4-carboxyphenyl)pyrimidine (H2DBP)配体通过配位键所构成。其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1md,晶体参数(a = b = 36.65 Åc = 10.56 Å)ZJU-520(Al)的双壁距离为3.75 Å (1,红色虚线) ,略高于 BUT-53(Co)的双壁距离(3.00 Å),与BUT-54(Co)BUT-58(Zn)的双壁距离接近。

1.双壁ZJU-520(Al)的三维结构,其由AlO6簇和H2DBP配体所构成,含两类微孔道(孔道AB


(二)比表面积和稳定性测试

ZJU-520(Al)的微孔比表面积高达2235m2/g (2a),高于现文献报道的双壁MOFs材料(849-1128m2/g)。其孔体积为0.84 cm3/g,孔径分布主要在9.26-12.99Å。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测得其晶面间距(12.83 Å)和结构解析所得晶面间距(12.96 Å)相一致(图2b)。通过热重分析可知ZJU-520(Al)250℃未发生明显的质量损失,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图2c)。ZJU-520(Al)经不同pH浸泡后,其N2吸附脱附等温线(2a)X射线粉末衍射(2d)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2. ZJU-520(Al)的比表面积和稳定性测试。N2吸附-脱附等温线(a)、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b)、热重分析曲线(c)X射线粉末衍射图(d)


(三)静态蒸汽吸附

ZJU-520(Al)BTEX和环己烷亦具有良好的饱和吸附能力(P/P0 ≈ 1.00),例如:苯(12.07 mmol/g)、甲苯(6.86 mmol/g)、乙苯(3.73 mmol/g)、邻二甲苯(3.94 mmol/g)、间二甲苯(3.65 mmol/g)、对二甲苯(4.20 mmol/g)和环己烷(5.27mmol/g(3a, b)ZJU-520(Al)的苯蒸汽吸附等温线在低压下迅速增加,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痕量苯吸附能力。ZJU-520(Al)298 KP/P0 = 0.01(3a, b)条件下可吸附痕量苯高达5.98 mmol/g(Q0.01) ,(Q0.01 = 4.31 mmol/g),超过先前报道的痕量苯吸附量(4ab),例如:PAF-1(Q0.01=3.65 mmol/g)ZJU-620(Al)(Q0.01=3.80 mmol/g)。循环吸附/脱附实验表明ZJU-520(Al)亦具有良好循环吸附性能(图4 c)。ZJU-520(Al)的吸附热图存在二次抬升现象(图4d),前者是由于ZJU-520Al)主体框架和客体苯分子相互作用所导致,后者是由于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所导致。

3. 静态吸附。ZJU-520(Al)298 K下对BTEX和环己烷的静态吸附等温线


4. 痕量苯吸附能力。ZJU-520(Al)在不同温度下的苯吸附等温线(ab),循环吸附实验结果(c)以及吸附热(d





(四)痕量苯吸附机理

低压下,苯的吸附位点主要集中在铝簇和有机配体N的原子附近,这主要是因为主体-客体相互作用力,例如:Al – π相互作用和C – H  N等相互作用力(5 a,b,d)。随着相对压力(P/P0)上升至0.10时,苯分子逐渐被吸附到ZJU-520(Al)的孔道中央(5c, e),这主要是因为客体-客体相互作用力所导致。

5. ZJU-520(Al)对苯的吸附机制。不同P/P0下的电势场图(a-c),主体-客体相互作用(d)和客体-客体相互作用(e


(五)苯和环己烷分离

苯和环己烷具有相近的沸点(苯:353.25 K,环己烷:353.85 K)和动力学直径(苯:5.90 Å,环己烷:6.20 Å(6a),使得苯和环己烷分离回收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ZJU-520(Al)对苯/环己烷的理想吸附溶液分离指数为29.86,高于CUB-5(4.2)MFOF-1(5.3)Mn-TCNQ-bpy (15.2)。在动态分离实验中,以5:95(v/v)/环己烷混合物分离为例,环己烷分子在42分钟时优先突破吸附床 (6b) ,而苯分子在98分钟后才突破吸附床(6b)。此外,ZJU-520(Al)对苯/环己烷的分离亦具有良好循环分离性能(6c)。多组分GCMC模拟表明ZJU-520(Al)与苯的相互作用力比与环己烷的相互作用力更强。这使得在微量苯的浓度下,ZJU-520(Al)也能对苯进行高效吸附,进而实现痕量苯和环己烷的分离。


6.动态分离实验。苯和环己烷的物理性质(a),分离突破曲线(b),循环分离实验(c),环己烷和苯吸附分离机制(d-e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76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