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一线同步,共探大地珍宝

——浙江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普通地质学》“慕课西行 同步课堂”顺利开展

发布者:翟羽佳发布时间:2024-12-24浏览次数:10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慕课西部行计划2.0”的号召,推动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工作,深化两校合作交流,促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浙江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的课程团队在资源共建共享、同步课堂等方面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在浙江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及智慧树平台的指导与支持下,2024118日,浙江大学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以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普通地质学》首次举行了两校“慕课西行 同步课堂”教学活动,成功实现两校师生同上一堂课的教学模式。

本次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了双方学校的充分重视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赵和平教授、本科教育科长叶惠飞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盛建东教授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交流并分别致辞。赵和平副院长对新疆农业大学领导和师生们的大力支持和信任表示感谢,他指出,两校首次开展“慕课西行 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浙江大学贯彻落实杜江峰校长在“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2024年工作会议”上传达的精神。浙江大学作为组长单位,将继续联合各高校团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的决策部署,自觉肩负起政治责任,精诚协作、扎实推进,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标准,助推新疆农业大学向建成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迈出重要步伐。


两校师生云端多角度同探矿物

同步课堂也加深了双方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阿依扎达·托合地那力同学分享了以“身边的地质学”为主题的小组作业,她通过矿物颜色的视角解读了《只此青绿》这副作品;而新疆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刘文浩同学则在分享中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矿物——钻石及其应用。

在课程中,浙江大学汪海珍教授结合智慧树《普通地质学》慕课的相应章节、两校的教学计划等,兼顾授课内容的前沿性与应用性,从矿物的概念、矿物的形态与性质矿物分类及常见的矿物矿物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讲解。同时,新疆农业大学王泽副教授为两校师生展示了新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三普”)采样中收集的片状结构石膏、方解石晶簇、赤铁矿、戈壁石、砂姜结核等常见矿物标本,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矿物形成、分布、土壤障碍因子等知识点的理解,还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深厚兴趣


精趣案例深度融合课程思政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副组长沈忠悦教授(浙江大学《普通地质学》慕课课程团队教师)、新疆农业大学本科教学校级督导王文全教授全程参与了本次课程,两位专家充分肯定了同步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尤其对课堂互动性、教学创新性及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生小组作业展示中,同学们通过分析《只此青绿》和《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水意境,既学习了矿物的颜色及应用,也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与当代舞蹈艺术创作风貌。课堂上,汪老师通过讲解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功勋之矿”——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的开发利用、新疆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王老师展示“三普”采样的矿物手标本等案例,既加深了同学们对矿物与矿产资源的理解,又激励了同学们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讲解碳酸盐矿物时,强调了其碳汇、碳中和的作用;讲解磷酸盐矿物时,引入了20229月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的新矿物——嫦娥石,并与最新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的20246月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特性的论文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2411nwae328中的矿物组成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精选案例,不仅让同学们学习到了最新的科学知识,还扩展了他们的视野,鼓励学生关注前沿科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寄语

一次同步课堂活动,虽然其承载力是有限的,但借此不仅开启了双方相互了解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第一步,更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双方未来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