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助理陈丁江向来宾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表示学院一直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努力使学院教职工研发的技术成果落地生根,为地方的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出方萍教授在“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技术技术”研发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精力,取得一系列成果,拥有许多成功的应用案例,相信方教授的技术在翔安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农化所所长林咸永教授代表研究所向来宾表示欢迎,简单介绍了方萍教授在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情况,建议方教授赴翔安区实地考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方萍教授作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与易腐垃圾堆肥化处置”报告,向来访嘉宾系统介绍了当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团队的技术创新情况;详细回顾了生活垃圾“阳光堆肥房”资源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研究团队在“阳光堆肥房”相关的微生物菌剂、配套设施设计及操作运行等关键技术及相关经验和做法;建议翔安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因地制宜应用“阳光堆肥房”技术。
翔安区来宾表示听了方萍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并就生活垃圾“阳光堆肥房”资源化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许多技术和方法问题向方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教,期待方教授能到厦门实地考察,尽快落实合作事宜。
环境与资源学院
延伸阅读:
方萍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技术研发和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有效的技术体系并得到广泛应用。2016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村函([2016]297号)发文推广的“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中提到的“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的利用方法”是环资学院方萍教授提供的技术支持。
金华市金东区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可腐烂垃圾末端处置过程中出现了垃圾腐熟速度慢,堆置过程产生恶臭并滋生大量苍蝇及蝇蛆等问题。方萍教授经过仔细勘察和研究,将症结归结于“堆肥物料的水气不调”,提出了“补气、调水、接种微生物菌剂”的建议。金华市垃圾分类办公室根据方教授的建议,设计了室内具孔PVC管的布置方案,通过对堆肥房进行了改造,并应用方萍教授专门研发的微生物菌,金东区澧浦镇堆肥房在冬季将垃圾投入后,堆置了45天左右就腐熟,并且没有恶臭逸出或苍蝇滋生。随后对金东区对堆肥房作了全面改造。由于堆肥房屋顶铺有玻璃,可利用太阳能为堆肥物料辅助加温,所以命名为“阳光堆肥房”。
目前,方萍教授设计的“阳光堆肥房”体系已经日趋成熟,屋顶设有易腐垃圾投放口;室内设有喷淋、排水、补气、排气等配套系统;前墙设有出料门;室外配有渗滤液池;渗滤液循环利用不排放;配合方教授的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如今“阳光堆肥房”具有可就近处置易腐垃圾、操作简单、运行能耗极低、无渗滤液和恶臭气体排放;堆置腐熟的有机肥可直接用于农林生产,实现资源化利用等优点。同时,方萍教授也还总结出了“阳光堆肥房”操作运行的规程,对易腐垃圾处理给出了“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保障。“阳光堆肥房”已广泛运用于浙江省磐安、江山、余杭等地乃至全国乡镇地区。